惟觉法师:一百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--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

首页-> 网站所有文章 ->  惟觉法师所有开示



 惟觉法师:一百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


微博、微信、支付宝分享    下载DOC文档  



一百年度夏季学界精进禅七开示
 
(一)
 
 
  禅七,就是在七天当中调和我们的身心。一个是身,一个是心,要把身心调和。调和了以后,要放下;放下了以后,我们这念心才会自在,再慢慢地净化、提升,达到心空境寂的境界。禅宗说: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这就是禅七的目的。
 
  古德云:「万丈高楼平地起,英雄不论出身低。」要想达到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还是要从基础做起。例如,要修万丈高楼,必须打好地基;假使地基打不好,可能才修两层楼就倒了。佛法的地基,就是持戒,以戒为根本,所谓「戒定慧三无漏学」。昨天大众受了八关斋戒,八关斋戒是出世法,但是,每个人受戒的功德不一样、成果不一样,就看受戒的发心,是不是真正发了这个心来求出世法。
 
  世间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会苦、五阴炽盛苦,八苦交煎。认识这些道理以后,进一步要脱离这些苦海。何谓苦海?这些苦难就像海一样,这么深、这么广大。假使没有渡海的舟筏,就没有办法脱离苦海。因此,佛为了普度众生,使每个人都能从苦海、从苦难当中出离,到达清凉的世界、涅槃的彼岸,就是以持戒的方法,使众生都能达到涅槃寂静的极乐世界。
 
  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追求幸福、快乐,但是,所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,也不是真正的快乐,而是用物质生活的刺激,让身体暂时得到一种满足;得到满足之后,心又感觉很空虚、很寂寞、很无奈。有些人有了钱,还想要更多的钱;有了名,还想要继续往上爬;有了利,还想要更多的利……我们慢慢去观察,即使拥有了更多的财富,心灵还是得不到满足。俗话说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」、「人心不足蛇吞象」,现在的人不知道知足常乐、安贫乐道,这些观念已经淡化了。
 
  佛法是以人为根本,人以心为根本,心以觉性为根本。世界上有六十多亿人口,每个人的环境、生活、身体、智慧……完全不一样,这是什么原因?就是过去所种的因。无论是三皈依、五戒、八关斋戒、菩萨戒,每一个戒都分成三品九级──上品戒、中品戒、下品戒。上品又分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;中品又分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;下品又分为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。
 
  以五戒而言,就是儒家所说的「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」五常,看看五戒做了多少、五常做了多少,以三品九级的标准,给自己打个分数,看自己达到什么程度,所以,今生虽然得到人身,仍有上、中、下的差别。
 
  过去修了善法、修了福报,今生再来做人,有上、中、下的差别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就知道在座的每一位都很有福气,第一,每个人都有好的家庭、好的事业,都有健康的身体、都有智慧,这是不简单的,是前世修来的。儒家说「立德、立功、立言」三不朽,这是世间的福报。有了世间的福报还不够,进一步,心要净、要定、要明,这就属于慧根,佛法称之为菩提心。有福报又有慧根,福慧双修,就是真正的菩萨行。有福报,心又能净、能定、能明,又有智慧,在世间上的事业发展、出世法的道业,都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。所以,佛法说以人为根本,就是这个道理。既然以人为根本,就要先建立完整的人格,所以禅七的第一天受持戒法,以戒为基础。
 
  不但佛法强调戒,儒家也是一样,孔子说:「及其少也,血气未充,戒之在色」,十二、三岁的少年,血气未充,不能产生男女关系,所以说「戒之在色」。「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」,年纪稍长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,不要为了几句话忍不下来,跟人家吵架、打架,最后玉石俱焚。「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」,年纪大了,想要享受一下,就会起贪心,因此「戒之在得」。所以,儒家也有戒法。
 
  现在是民主时代,约束的标准就是法律。每个人都不能违犯国家的法律;犯了法,做什么事情都不容易成就。所以,要把人做好,就要有完整的人格。一般人只知道拚事业,只知道功成名就,却忽略做人的道理。人除了要有智慧、有德行,最重要的还要有心灵的世界。
 
  佛经说「闻、思、修」三慧,受了八关斋戒之后,自己想一想,有哪八条戒?自己有没有做到?由于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,所得到的成果就不一样。这一天一夜当中,不但身不犯,心也不犯。心里想入非非,戒就有缺失。所以,身、口、意三业要相应,不但身要做到,口也要相应,心与这个戒也要相应。相应到什么程度,就打一个分数。
 
  最后,要归于戒体、会归心地,心要净、要定。能做到这样,受一天一夜八关斋戒,功德就不可思议,未来不犯杀、盗、YIN,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,往生天上,天福享尽,再到人世出家修行,成道证果,这是八关斋戒一日一夜的功德。
 
  禅七第一天,大家把戒落实了,三业清净,人格完整了。所以,闻了以后再思,要对这个道理一点怀疑都没有,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。思了以后再修,受持八关斋戒就有无量的功德。
 
  佛法以戒为根本,有五戒、八关斋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在家菩萨戒、出家菩萨戒。戒的种类很多,都是以三皈、五戒为根本。戒有事、有理。一条一条的戒,是事;理,就是会归心地。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要会归心地。心地,就是我们的灵知灵觉、我们的觉性,也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个觉性。要把这个觉性静下来、定下来,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,就要以戒为根本。
 
 
(二)
  过去有所谓的「南能北秀」,惠能大师是大彻大悟的大善知识,在南方弘扬佛法;神秀大师在北方,朝廷拜神秀大师为国师。一日,神秀大师对弟子志诚说:「你现在到六祖大师那里去听闻无上法。」志诚说:「师父,您是当今的国师,通达三藏,为什么还要派我去六祖大师那里听法呢?」神秀大师说:「你这是小人之见。六祖大师已经证到无师智,虽然我通达三藏,却不如六祖大师。」志诚听了神秀大师这一番话,就到六祖大师那里,看看六祖大师究竟说些什么法。
 
  六祖大师一开堂讲法,马上就知道这件事,便说:「今天有人来盗法。」志诚赶紧从大众当中出来顶礼,说:「我的师父派我来亲近六祖大师,我现在顶礼您,大众已知道了,就不算盗法。」六祖大师说:「好,你现在是来求法的,过去的就算了,我们作人要公公开开,要正大光明。」六祖大师问:「你在你的师父那里学佛很久了,你的师父讲些什么法?简单说说你自己领悟的心得。」志诚说:「师父告诉我们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。」这就是刚才所说的,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,是我们的根本,也是作人的根本。
 
  六祖大师问:「你师父对戒、定、慧怎么解释?」这个很重要,解释是一个智慧、是一个理论;有了智慧,有了理论,就有了眼睛。我们学佛,一个是行、一个是解。解是知解,正确的知解犹如眼睛,有眼睛就看到前面一条光明的道路,才能愈走愈光明。现在全世界的宗教很多,他们也很精进向前走,走到前面碰壁了,碰壁了就要回头,乃至于走到悬崖绝壁就会掉下去,那是邪见外道。所以我们信宗教一定要有智慧,不但要知其然,而且要知其所以然,就是要知道戒、定、慧三无漏学是根本。
 
  志诚回答:「我的师父告诉我,诸恶莫作就是戒,众善奉行就是慧,自净其意就是定。」打坐时,要把这个心放下,只有这念心,没有妄想、没有颠倒、没有昏沉,意根要清净,这就是定。六祖大师说:「这个戒、定、慧很高明,你们照着这个方法去做,一定有进步,一定有功德。不过,我还有一个戒、定、慧。」志诚心想:「奇怪,怎么还有一个戒、定、慧呢?」于是,志诚问:「请问是什么呢?」
 
  大家要注意听,这就是心地法门,是最高的层次,这就是理,这个理一般人不容易了解。六祖大师说:「心地无非自性戒」,诸位听法这念心无非。什么叫作「非」?不应该做的,我们就不要去做,心当中不能有是是非非,因为是与非是弄不清的。过去认为是是,现在认为是非,由于每个人的观念、立场不一样,所以没有绝对的是与非。同样一件事情,由于看法不一样、知见不一样,所以是非善恶都不一样。
 
  六祖大师又说:「心地无乱自性定」,心里不打妄想,就是定,不要另外去修定;因为修出来的定有成、有坏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什么是慧?「心地无痴自性慧,不增不减自金刚,身去身来本三昧」,明白这个道理了,行住坐卧、动静闲忙,保持这念心清楚明白,行住坐卧都无有障碍,「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」。
 
 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百花丛,什么花都有,每一个人就是一种花,组合成花花绿绿的世界。你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里横冲直撞,在里面做种种事、办种种活动,在里面随顺众生……都可以,但是,最后要「片叶不沾身」。什么叫「不沾身」?不贪、不瞋、不痴、不取、不舍,见到好的境界,不要欢喜;见到不好的境界,也不烦恼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经云:「见境不生贪爱,于理不生分别」,这就是大乘佛法。虽然身处在五浊恶世,在这个社会的大染缸里进进出出,但身心都是清净的。六祖大师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,假使做不到,就需要修戒、修定、修慧──诸恶莫作即是戒,众善奉行就是慧,自净其意就是定,可以分开来做。
 
  禅,是以戒为根本。万丈高楼平地起,受戒就是把基础打好。这个戒要根深柢固,要思惟什么是八关斋戒,一条一条地思惟,最后归于自心。受持这个戒,就是一百分。假使受了戒,每一条戒都不清楚,昏昏沉沉、迷迷糊糊,虽然也是受戒,这个分数就很低,可能还不及格。所以,同样是一件事情,发心不同,它的品位高低、功德成就都不一样。
 
 
 
(三)
  经中说「闻道有先后」,先来的就是师兄。「开悟有迟速」,契悟心地法门有快、有慢。「保养需时间」,悟了道还要保养,不是悟了就了了,要如龙养珠、如鸡孵卵,我们在禅堂里面就是保养。「成道看因缘」,保养成功,才有成道的希望。
 
  什么是成道?成道不是变成一个什么东西。经云:「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,宝塔毕竟化为尘,一念净心成正觉。」大家都知道,出钱、出力有无量的福报、无量的功德,却不一定知道打坐也有功德。「若人静坐一须臾」,静坐一剎那,功德胜过恒沙七宝塔;但是这一须臾必须身、口、意三业要定,不要打妄想,不要打昏沉。坐在这个地方,最后昏沉没有了、妄想没有了,心念清净,因缘成熟了,这一念绝对的心现前了,就成道了。
 
  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,修行三大阿僧祇劫都无法成道。很多宗教都是自己麻醉自己,认为自己的道最高、最真实。道究竟在哪里?道不在外面,把自己的烦恼化掉、把昏沉化掉、见思惑化掉,道就是现成的、本具的。就像一个公式一样,假使公式错了,实验马上就会出问题。修行也是如此,假使不了解理,不但成不了道,而且还成了魔。无论出家、在家,修行都不能违背这个理;违背了理,就是走远路、走错路、走小路、走暗路,走上了羊肠小径,绕不出来。假使明白这个道理了,就是明明白白一条路,步步都是光明。
 
  佛法是以人为根本,人以心为根本,心以觉悟为根本。每个人都有心,差别就在有没有觉悟。什么叫作觉悟?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。有了过失,知道检讨、反省、改过,就是觉察、觉照。一般人不承认自己的过失,反而还把过失推给别人,这就是没有觉悟。觉,一个是觉察,一个是觉照。觉察了,马上起觉照。什么叫觉照?举例来说,诸位在这里打坐,忽然想到家里的事、想到办公室的事、想到股票的事、想到人我是非种种问题……忽然发现:「我在打坐,怎么起这些念头呢?」马上把它放下,把心收回来,坚住正念,忍心不动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只有这念心,这就是觉察;发现自己打了瞌睡、落入昏沉,马上把昏沉照破,就是觉照。用这个功夫,就是心地功夫。
 
  过去有个卖豆腐的人,来到一个道场,看到很多人在打坐:「你们静坐有什么好处?我也来坐坐。」一坐下来,忽然想到:「张三、李四吃了我好几板豆腐,没有给钱。」「这个打坐太好了,能够知道以前哪些人没有给钱。」他不知道这是妄想。当老师的坐在这里,心里想:「哪个学生品德很好,将来有机会给他加一分。」你以为这是好事,其实都是妄想。所以,打坐的时候,什么念头都不要起,所谓「一念不觉生三细」,当下这念心没有觉悟,没有把它管好,就产生三个细的烦恼。
 
  假使地基、根基打不好,打坐不容易成就,所以先要持戒,把人格建立起来;人格建立起来了,就有福报。佛学泰斗太虚大师曾说: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,人成即佛成,是名真现实。」所以,归根究柢还是要把人做好,把人格建立起来。做事容易,做人不容易,要建立完整的人格更不容易。人格健全就是福报、道德,这是第一步。人格完整了,然后一步一步提升,一定可以成道、成佛。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当中。
 
  俗话说:「人贫不是贫」,外在的贫穷不算是贫;「神贫实是贫」,假使人格没有完整、精神很贫乏,就像沙漠一样。「心贫无智慧,堕入恶鬼身,人贫能养道,是为贫道人」,不需要去羡慕有钱人,如果所作所为都在名利当中,花天酒地、吃喝玩乐,心自然会感觉空虚。人有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、伦理生活、功德生活,还有心灵的世界,无论在家或出家,朝这个方向去努力,就不会虚度此生,这一生愈走愈光明、愈来愈欢喜。
 
  佛经里提到,诸佛菩萨是禅悦为食、法喜充满。听经闻法、修善法,充满了喜悦、欢喜;打坐时清净心现前,几个钟头、好几天一剎那就过去了。所以,坐禅是先苦后甜,达到一心不乱,心清净了,超越时间、空间,就是寿命无量。所谓「山中无甲子,寒尽不知年」,在山上打坐的人,没有时间、空间。「山」,一个是外面的山,一个是指灵山,也就是我们的心。什么是「无甲子」?起心动念,就有「甲子」,就落入时间、空间,落入是非相对的境界。「无甲子」,只有当下这念心,不落两边。所以,禅宗祖师说:「有佛处不得住,无佛处急走过。」不落两边的这念心,就是佛心,就是本具的清净心。达到这个境界,虽然只过了几分钟,人间已经过了好几万年了。由于我们都在时间、空间的相对世界中,所以感觉到有烦恼。打坐,就是要从相对的时间、相对的世界,进入绝对的世界。
 
  古德云:「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,山中无甲子,寒尽不知年。」打坐时,假使心净了、心定了,超越了时间、空间,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,这个禅堂、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。维那一敲引磬,还感觉这支香怎么这么快就过去了?下座的时候,感觉身心很清净、很喜悦,这就是坐到一支好香。打坐不要求好香,就是把昏沉去掉、把妄想放下,把世间的一切放下,学校、家庭、亲戚、朋友……统统放下,既来之则安之,这样,打坐的功德就不可思议。
 
  佛法是以人为根本,人才能成菩萨、才能成道,一切的佛都是在这个世间成佛。明白这个道理了,就知道这一生是很宝贵的。以世间法来说,要有智慧、体力、学问、道德,才会有所成就;出世间法也一样,也要身体健康、有福报、有智慧,听经闻法,持续地熏修,才有成道的可能。
 
  什么是熏修?儒家云: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」过去的是非烦恼,人与人之间的磨擦、恩怨、得失,都在八识田中,要把这些放下,必须有毅力、有智慧。因此,古德云:「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非将相所能为。」出家,第一个要看破名利财色,第一步是出红尘家,第二步出三界家,第三步出无明家。
 
 
 
(四)
  在家居士有家庭、事业,有子女的教育,还有应酬,一切都是人情世故,最低限度要做到「看淡」。什么意思呢?所谓「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」,无论是名、利、财、色,自己应得的就得,不应得的就不要勉强,这就是看淡;不要像一般人勾心斗角,拚命地争,到最后身败名裂。第二步,要「看清」,什么事都有因有果,要把它看清楚,应该得的就去争取,不应得的就不要,知进知退,这就是看清。看清了以后,就看开了。所以,要做到看淡、看清、看开。
 
  以出家众来说,看淡、看清、看开还不够,因为出家是专修,接受十方的供养,「施主一粒米,大如须弥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」。所以,第一个要「看破」。看破还不够,第二个要「看透」,用般若智慧把问题看清楚。看透了以后,要「看呆」,完全化除心当中的烦恼,一尘不染,这样,今生才有成道的希望。
 
  佛法不离世间法,最低限度,打禅七,要讲究心灵的提升,要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,由精神生活提升到心灵的世界。先要把世间的事情看淡、看清、看开,在这个地方打坐,才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利益,否则,坐在这里牵肠挂肚,想到家庭、子女、学校……,心就不容易静下来,不容易定下来。
 
  所谓「解铃还须系铃人」,烦恼是自己造出来的,所以要靠自己才能把烦恼解套、化掉。第一步,要看淡,分析烦恼、看淡烦恼。以名利来说,世间上的名利是僧多粥少,例如,总统只有一个,院长只有五个。可以努力,但不要去争,有因一定有果,所以,孔子说:「不患无位,患所以立。」在家居士要把一切看淡、看清、看开,身心才会愉快,才能从物质生活提升到精神生活,从精神生活达到道德生活、功德生活、心灵世界。出家众要把一切看破、看透、看呆,不要求菩萨加持,成道是没有办法投机取巧的,「解铃还须系铃人」。
 
  打坐是最实在的功夫,平时要多静坐,把腿功练熟。假使没有练好,坐在这里腰酸背痛,如坐针毡,就像在坐牢一样。打坐也不是坐在这里就能成道,打坐是心地法门,不要起妄想、落昏沉,心当中要清楚明白。要修心,心才是道;离开这念心,就没有道。
 
  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,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」什么是道?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这念清净心、无为心、无染着心,这个心就是道。《中庸》云: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。可离,非道也。」听法这念觉性,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,没有妄想、昏沉,保持正念、净念,这就是道。从一分钟、二分钟、三分钟……把它延长,这就是「养道」。
 
  希望大众先明白这个道理,受持戒律,再来打坐,就有了根、有了本,所谓「本立而道生」。假使不了解道在哪里,看到一些境界就认为这是道。其实,打坐一静下来,生理、心理的变化很多,都不要理它。打坐修行,就如同打铁炼钢,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烦恼、妄想、颠倒、无明,这就是破铜烂铁,但是铁里面有钢,所以,把铁放到火炉里千锤百炼时,冒出很多火花,有红的、白的、绿的……这都是铁渣滓;打坐看到火、看到光,就像铁渣滓一样,看到什么境界,都不要理它、都不要执着。等到如炉火纯青,锈铁炼成钢了,永远都是钢,不会再变成铁。
 
  每个人都有佛性,佛性、觉性是本具的,不是父母、上帝、佛菩萨给我们的,也不是阎王、小鬼给我们的,是本具的,是我们的法身慧命。达磨大师弟子波罗提尊者说:「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」,这念心在眼睛称为见,有能见、所见,看到好的就很高兴;在耳朵称为闻,听到人家赞叹自己,听到唱歌的声音,心里就欢喜,这就是中毒了,心都散掉了。所以,六根要往内收,两眼内视、两耳内听,六根不染六尘,保持清净心,这就是功夫。
 
  「在鼻辨香,在口谈论,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」,鼻子知道香臭,这就是我们的觉性;舌根知道酸甜苦辣、能够讲话,这是我们的觉性;在手、在脚,能够运转;在身体,知道冷热。「遍现俱该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」,把这念觉性散开来,周遍法界,例如,心里想到大陆、美国的朋友,这念心就跑到大陆、美国去了;想到天上、海底,这念心就跑到天上、海底去了。这是心的作用,这念心无远弗届。平常散乱颠倒,打坐的时候,就把这念心收回来,无论上下十方、是非得失,什么都不想。
 
  心有体、相、用三大,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都是讲这些道理。经云:「菩萨清凉月,游于毕竟空,众生心水净,菩提影现中。」每个人都有佛性,但是没有觉悟。修行是后知后觉,听到祖师的开示、看到佛经之后,才知道修行,才知道修心。所谓「药医不死病,佛度有缘人」,要让世间上一般人来打坐修行、听经闻法,他离不开现实生活,所以要等待因缘。
 
  《老子》云:「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」上根的人听到这些道理,马上就开始实行;中根的人听到道理,觉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,所谓「道细如毛,心粗如柱」,不容易听懂;下根的人没有这个根机,听到这些道理,大笑:「道在哪里?填饱肚子才是道。钱能通神,没有钱什么都不行。」
 
  所以,大众来参加禅七,又受持八关斋戒,是不容易的事情,是过去在佛法当中种了善根、慧根。过去没有修好,今生再来补修学分。经中说,菩萨广集福慧资粮,做多少就得多少,「有此则有彼,无此则无彼」。静坐一个礼拜,功德不可思议,将来的果报也不可思议。「无此则无彼」,没有种这个善根、没有做这个功德,将来什么果报都没有,那就是堕落。这是过去佛、现在佛、未来佛所传的道。「有此则有彼」,不但佛法如此,世间法也是如此,只要因上努力,将来一定有所成就;「无此则无彼」,现在不知道努力,侥幸、等待,绝对不会成功的,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。
 
 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值得每个人去追求。打坐是更上一层楼,大众要放下,要有信心。放得下,清净心自然就会现前。《楞严经》中提到,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。打坐,就是歇,大休大歇,没有别的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」过去的已经过去了,不要再去想它;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到,想那么多做什么?现在一起心、一动念,就属于生灭,也不要想。所以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际都放空,听法这念心自然现前、觉性自然现前。经云:「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下种」,觉性,就是菩提心、就是无住心。
 
  这念心没有生,就没有灭,要保持这个觉性,觉性是本具的,不是修来的。假使是修来的,就有时间性,有成必定有坏、有生必定有灭。其他的宗教希望生到天上,但是,有生必定有死,只是天上的寿命比较长一点,最后还是会死亡,还是在轮回当中。
 
 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。所以,先要知道「道」在哪里。诸位听法的这个觉性,不要昏沉、妄想,要念念分明、处处作主,就是要保任。有些人看到佛经讲「心即是佛」,就认为:「既然心即是佛,何必吃素、诵经、修行?」这个观念就错误了,虽然心即是佛,但是妄想、无明、烦恼、是非……一大堆,必须要慢慢把它化掉、把它修掉,保持这念清净心。清净心现前了,才是道。但功夫有深、有浅,看看自己这念清净心能够保持多久?起初犹如初一的月亮,只有一点点光明;要慢慢熏修,从初一的月亮达到十五的月亮,就大放光明了。明白这个道理就开悟了。悟到这个觉性,就见到初一的月亮。
 
  在禅堂里打坐,没有别的,就是一个「歇」字,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。世间上的一切要看淡、看清、看开、看破,这念心才静得下来,解铃还须系铃人。分析看看,自己心当中有什么看不开的,把它研究一下,为什么看不开?问题在哪里?「退一步海阔天空」,什么事情都要退后一步想,不要斤斤计较。你看不起别人,跟别人吵架、斗嘴,斤斤计较,你就跟对方半斤八两,五十步笑百步。所以,要退后一步,明哲保身,什么问题都能够看淡。
 
  在禅堂里用功,就是更上一层楼,就是心法。心法,就是诸位听法这个觉性,要保任这个觉性,没有别的方法。先要万缘放下,要「歇」,把一切看淡、放下,只保持这念心,没有昏沉、妄想,提起正念,觉性存在。假使觉性不在了,坐在这里迷迷糊糊,那就糊涂了。狂心顿歇,歇即菩提,大众要在这里用功!
 

声明:如有发现我们文章、图片或视频侵权,请通过邮件(见首页)与我们取得联络,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。


惟觉法师讲经典、咒语、文集

没有内容!


即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救三道苦。惟愿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在世富贵全,往生极乐国。

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.cnbuddha.net (2022-2030)